1. <p id="x8kb2"></p>
      2. <acronym id="x8kb2"></acronym>
        返回首頁

        豬肉的部位名稱圖(豬肉的部位名稱圖片)

        來源:www.www122133.com???時間:2023-03-08 15:29???點擊:1095??編輯:lyh???手機版

        內容提要:【豬各部位肉的名稱圖片全解

        1. 豬肉的部位名稱圖片

        1、里脊肉:是脊骨下面一條與大排骨相連的瘦肉。肉中無筋,是豬肉中最嫩的肉,可切片、切絲、切丁、作炸、熘、炒、爆之用最佳。

        2、臀尖肉:位于臀部的上面,都是瘦肉,肉質鮮嫩,一般可代替里脊肉,多用于炸、熘、炒。

        3、坐臀肉:位于后腿上方,臀尖肉的下方臀部,全為瘦肉,但向質較老,纖維較長,一般多作為白切肉或回鍋肉用。

        4、五花肉:為肋條部位肘骨的肉,是一層肥肉,一層瘦肉夾起的,適于紅燒、白燉和粉蒸肉等用。

        5、梅花肉:肩里肌肉靠胸部的部位,肉質紋路是沿軀體走向延展,因此筋肉之間附著有細細的脂肪,常見取來做叉燒肉或是煎烤都風味十足。

        6、前排肉:又叫上腦肉。是背部靠近脖子的一塊肉,瘦內夾肥,肉質較嫩,適于作米粉肉、燉肉用。

        7、奶脯肉:在肋骨下面的腹部。結締組織多,均為泡泡狀,肉質差,多熬油用。

        8、彈子肉:位于后腿腿上,均為瘦肉,肉質較嫩,可切片,切丁,能代替里脊肉。

        9、肘子:南方稱蹄膀,即腿肉。結締組織多,質地硬韌,適于醬、燜、煮等。位于前后腿下部,后蹄膀又比前蹄膀好,紅燒和清燉均可。

        10、脖子肉:又稱血脖,這塊肉肥瘦不分,肉者質差,一般多用來作餡。

        11、豬頭:宜于醬、燒、煮、腌,多用來制作冷盤,其中豬耳、豬舌是下酒的好菜。

        12、夾心肉:位于前腿上部,質老有筋,吸收水分能力較強,適于制餡,制肉丸子。在這一部位有一排肋骨,叫小排骨,適宜作糖醋排骨,或煮湯。

        2. 豬肉的部位名稱圖片介紹

        大家最熟知常見的一種就是五花肉,五花肉又稱肋條肉,位于豬的腹部。肉肥瘦間隔,一層肥一層瘦,故稱五花肉。五花肉中的肥肉遇熱融化,瘦肉質嫩,適合做各種菜。包括炒,燉,紅燒,扣肉,回鍋肉等。

        里脊肉:是脊骨下面與大排骨相連的瘦肉,通常吃的大排去骨后就是里脊肉。里脊肉質嫩無筋,都是瘦肉,也是豬身上最嫩的肉,加工性好??汕衅?,切絲,適合用于溜 ,炒,炸,爆之類的菜肴。如鍋包肉,軟炸里脊等。

        夾心肉:位于前腿的上部,肉質老,而且有筋,易吸水,適合包餡汆丸子。

        梅花肉:豬的上肩肉,每只豬身上的這塊肉只有五六斤。肉質鮮美,嫩,香,常煮不老??梢杂脕頍?,煎,烤,叉燒,燉.....等。

        臀尖肉:位于臀部的上面,肉質鮮嫩,可用作代替里脊肉來用。

        前槽肉:脖子以下肚子以上部位的肉,前槽肉肉質松軟,應用廣泛,煎,炒,炸均可。

        前排肉:又稱為上腦肉,是背部靠近脖子的一塊肉,肉質比較嫩,肌纖維較長,適合炒,溜,爆,汆,等。

        3. 豬肉部位名稱及圖片

        1、里脊肉是脊骨下面一條與大排骨相連的瘦肉。肉中無筋,是豬肉中最嫩的肉,可切片、切絲、切丁、作炸、熘、炒、爆之用最佳。

        2、臀尖肉位于臀部的上面,都是瘦肉,肉質鮮嫩,一般可代替里脊肉,多用于炸、熘、炒。

        3、坐臀肉位于后腿上方,臀尖肉的下方臀部,全為瘦肉,但向質較老,纖維較長,一般多作為白切肉或回鍋肉用。

        4、五花肉指的是豬只背脊部下方的肚腩部位,俗稱「五花肉」,皮、豬油、肉分層清楚,所以又被稱為「三層肉」。

        5、夾心肉位于前腿上部,質老有筋,吸收水分能力較強,適于制餡,制肉丸子。在這一部位有一排肋骨,叫小排骨,適宜作糖醋排骨,或煮湯。

        6、前排肉又叫上腦肉。是背部靠近脖子的一塊肉,瘦內夾肥,肉質較嫩,適于作米粉肉、燉肉用。

        7、奶脯肉在肋骨下面的腹部。結締組織多,均為泡泡狀,肉質差,多熬油用。

        8、彈子肉位于后腿腿上,均為瘦肉,肉質較嫩,可切片,切丁,能代替里脊肉。

        9、蹄膀位于前后腿下部,后蹄膀又比前蹄膀好,紅燒和清燉均可。

        10、脖子肉又稱血脖,這塊肉肥瘦不分,肉者質差,一般多用來做餡。

        11、眉毛肉這是豬胛骨上面的一塊重約一斤的瘦肉,肉質與里脊肉相似,只是顏色深一些,其用途跟里脊肉相同。

        12、頸背肌肉(簡稱1號肉)指從第五、六肋骨中斬下的頸背部位肌肉。

        13、前腿肌肉(簡稱2號肉)指從第五、六肋骨中間斬下的前腿部位肌肉。

        14、大排肌肉(簡稱3號肉)指在脊椎骨下約4-6cm肋骨處平行斬下的脊背部位肌肉。

        15、后腿肌肉(簡稱4號肉)指從腰椎與薦椎連接處(允許帶腰椎一節半)斬下的后腿部位肌肉。

        16、肝連肉是位于肝臟上方的一塊肉,將豬內臟中的胸腔及腹腔分隔開的一片隔膜,連接至肝臟,因此稱為肝連肉,是內臟中唯一的一塊瘦肉,又有「內臟的松阪肉」之名,珍貴性可見一斑17、豬頰肉豬下巴、臉頰兩側部位的肉,又名「嘴邊肉」、「菊花肉」,油脂不多,肉質帶有軟筋,口感軟嫩,因豬吃東西咀嚼時會不斷運動到嘴邊肉,所以肉質軟中有嚼勁,汆燙切片或燒烤都很好吃。

        4. 豬肉的部位名稱圖片大全大圖

        1、上五花肉主要分布在排骨的局部,也就是在剔除排骨的時候,將這一部分的五花肉剔出來,所以這個部位的五花肉肥肉會比較多,瘦肉相對比較少。

        2、下五花肉則是在豬肚腩上,豬肉身上有很多的腹肌,所以這個部位的五花肉肥瘦相間剛剛好,視為上選的五花肉。

        3、中五花是豬身體中最厚的五花肉。,用手按壓回彈不明顯則是中五花肉,口感會稍微硬點。

        5. 豬肉圖片 部位

        后座肉是豬的后半個屁股,豬的小腿,也就是豬肘子。肘子是豬的腿肉,分為前肘,也稱前蹄髈,這個地方的肉皮厚、筋比較多,瘦肉也十分多,肥而不膩,適合扒、燜、制湯等。買豬肘子應該看顏色,觀察蹄子。正常去毛后的豬肘子應該是淡黃色的。

        后座肉簡單說 ,就是豬后腿和臀部的肉。在中國北方,生豬屠宰后是按肉在豬身上生長的部位分塊以不同價位售賣的,后鞧肉由于瘦肉多肥肉少,比較受消費者歡迎,一般也是豬肉價格最貴的一塊。確切地說應該是半個后屁股 豬的小腿,就是肘子。

        6. 豬肉各部位名稱帶圖

        一般豬肉分幾個部位:頭皮(連豬耳豬唇豬臉)肉、槽頭肉(豬下巴以及頸脖下那一片)、里脊(背部純瘦)肉、前肩(腿)肉、后肩(腿)肉、大排、小排。還有的叫法如肘子、蹄子、座墩肉等等。

        具體區別:頭皮大家都認識、槽頭肉是基本最差的肉,軟,肥中參點瘦,辨別關鍵有一個個的小淡白肉粒嵌在肉里,那是淋巴,很多細菌;里脊肉純瘦不參一點肥,一般是全粉色,沒有參像肌肉那樣的白筋;前腿比后腿小,皮也較薄,瘦肉部分呈不規則的肌肉形狀比里脊肉紅,有光澤,并帶點白筋;后腿肉比前腿大,不管是肥肉、皮還是瘦肉部分都大得多,很好認;大排是豬前胸的排骨,大、長;小排一般是腰下部位的了,略短、細;至于肘子就是豬前后腳的膝蓋上部到連接身體中間這部分;蹄子大家都知道;座墩肉自然是指豬屁股或者后腿上部分

        7. 豬各部位肉的名稱圖片全解

        豬各部位所占比列:豬肉占57.68%,損耗占14.5,豬排占14.75%,內臟占7%,豬頭占5.26%,其它占4.83%。通過上述比例不難看出,豬各部位的重量占比豬肉最多,其它(比如血,毛等)占比最少。雖然說一頭豬宰了多少多少斤,但是吃到我們嘴里面的肉其實并不多,有一部分被仍掉了。

        8. 豬肉的部位名稱圖片大全

        1、豬頭。包括眼、耳、鼻、舌、頰等部位。豬頭肉皮厚,質老,膠質重,宜用涼拌、鹵、腌、熏、醬臘等方法烹制。如醬豬頭肉、燒豬頭肉。

        2、豬肩頸肉。鳳頭皮肉.也稱上腦、托宗肉,前排肉。豬前腿上部,靠近頸部,在扇面骨上有一塊長扁圓形的嫩肉。此肉瘦中夾肥,微帶脆性,肉質細嫩。宜采用燒、鹵、炒、熘,或醬臘等烹調方法。叉燒肉多選此部位。

        3、頸肉。也稱槽頭肉、血脖。豬頸部的肉,在前腿的前部與豬頭相連處,此外是宰豬時的刀口部位,多有污血,肉色發紅,肉質綿老,肥瘦不分。宜做包子、蒸餃、面臊或用于紅燒、粉蒸等烹調方法。

        4、前腿肉。也稱夾心肉、擋朝肉。在豬頸肉下方和前肘的上方。此肉半肥半瘦,肉老筋多,吸水性強。宜做餡料和肉丸子,適宜用涼拌、鹵,燒,燜、爆等方法。

        5、前肘(又稱前蹄膀)。也稱前蹄膀。其皮厚、筋多、膠質重、瘦肉多,常帶皮烹制,肥而不膩。宜燒、扒、醬、燜、鹵、制湯等。如紅燒肘子、菜心扒肘子、紅燜肘子。

        6、、前腳(又稱前蹄、豬手)。質量好于后蹄,膠質重。宜于燒、燉、鹵、涼拌、醬、制凍等。

        7、里脊肉。也稱腰柳、腰背。為豬身上最細嫩的肉,水分含量足,肌肉纖維細小,肥瘦分割明確,上部附有白色油質和碎肉,背部有薄板筋。宜炸、爆、燴、烹、炒、醬、腌。如軟炸里脊、生燴里脊絲、清烹里脊等。

        8、正寶肋。又稱硬肋、硬五花。其肉嫩皮薄,有肥有瘦。適宜于熏、鹵、燒、爆、燜、腌熏等烹調方法。如甜燒白,咸燒白等。

        9、五花肉。又稱軟五花、軟肋、腰牌、肋條等。肉一層肥一層瘦,共有五層,故名。其肉皮薄,肥瘦相間,肉質較嫩。最宜燒,熏、爆、燜,也適應鹵、腌熏、醬臘等。如紅燒肉,太白醬肉。

        10、奶脯肉。又名下五花、拖泥、肚囊。其位于豬腹底部,質呈泡狀油脂,間有很薄的一層瘦肉,肉質差。一般做臘肉或煉豬油,也可燒、燉或用于做酥肉等。

        11、后腿肉。也稱后秋。豬肋骨以后骨肉的總稱。包括門板肉、秤砣肉、蓋板肉、黃瓜條幾部分。

        ①門板肉。又名無皮后腿、無皮坐臀肉。其肉質細嫩緊實,色淡紅,肥瘦相連,肌肉纖維長。用途同里脊肉。

        ②秤砣肉。又名鵝蛋肉、彈子肉、免彈肉。其肉質細嫩,筋少,肌纖維短。宜于加工絲、丁、片、條、碎肉、肉泥等??捎贸?、煸、炸收、氽、爆、溜、炸等烹調方法。如炒肉絲、花椒肉丁等。

        ③蓋板肉。連接砰砣肉的一塊瘦肉。肌纖維長。其肉質、用途基本同于“砰砣肉”。

        ④黃瓜條。與蓋板肉緊相連接的一塊瘦肉,肌纖維長。其肉質、用途基本同于“秤砣肉”。

        12、后肘。又稱后蹄膀。因結締組織較前肘含量多,皮老韌,質量較前肘差。其烹制方法,和用途基本用于前肘。

        13、后足。又名后蹄。因骨骼粗大,皮老韌、筋多、質量較前足略差,其特點和烹飪運用基本同于前足。

        14、臀尖。又稱尾尖。其肉質細嫩,肥多瘦少。適宜用鹵、腌、醬、熟炒、涼拌等烹調方法。如川菜回鍋肉、蒜泥白肉多選此部位。

        15、豬尾。也稱皮打皮、節節香。由皮質和骨節組成,皮多膠質重,多用于燒、鹵、醬、涼拌等烹調方法。如紅燒豬尾、鹵豬尾等。

        16.坐臀肉:位于后腿上方,臀尖肉的下方臀部,全為瘦肉,但向質較老,纖維較長,一般多作為白切肉或回鍋肉用

        17.夾心肉又名夾縫肉、前夾肉:位于前腿上部,質老有筋,吸收水分能力較強,適于制餡,制肉丸子。在這一部位有一排肋骨,叫小排骨,適宜作糖醋排骨,或煮湯。

        18、腰柳肉:是與秤砣肉連結的呈條狀的肉條。肉質細嫩,水分較重,有明顯的肌纖維。適宜切丁、條、肉末等。宜做炒、炸、湯等。

        19、眉毛肉:這是豬胛骨上面的一塊重約一斤的瘦肉,肉質與里脊肉相似,只是顏色深一些,其用途跟里脊肉相同?!?/p>

        9. 豬肉部位名稱及圖片 圖解

        常見牛肉部位

        1、里脊(又稱牛柳)位于腔體內

        肉質Z細嫩的部位,纖維走向一致。適合煎制是制作牛排的上等原料。

        煎、烤、涮

        2、肩肉,牛的前肩胛部,前腿的上部

        牛肩肉的間隙脂肪含量較多,肉質鮮嫩。

        燉、烤、燜等。

        3、上腦,牛后頸部位的肉,位于頸部上側,脊骨兩側,肋條前。

        肉肥瘦交錯,且比例比較均勻,肉質細嫩多汁。

        涮、熘、炒、氽等。(如清燉牛上腦、香煎牛上腦等)

        4、牛腩位于牛腹部

        外表面分別覆蓋筋膜,肥瘦相間,肉絲纖維較粗,肉質稍韌。

        燉制。

        5、牛舌,牛的口腔內

        外層有一層老皮吃的時候要去掉,口感比牛瘦肉稍嫩些

        10. 豬肉的各部位名稱及圖片

        1、前腿部分:梅花肉,梅花排骨(排骨頭),夾心肉,夾心排骨,軟骨(韌帶骨),頸椎肉(前腳,小腱子),前腿大骨。

        2、腹部部分:大里肌,兩層肉,兩層油,中油,小里肌,三層肉(五花肉),大排,小排,脊椎骨,龍骨,肝腱。

        3、后腿部分:后腿肉(瘦肉),大板肉,后腳,后腿骨,大骨,眼鏡骨,大腱子,蹄膀,尾巴。

        4、內臟部分:心 肺,腰子,肚,大腸,小腸,肝腱。

        11. 豬肉各個部位名稱圖解

        1、里脊肉,脊骨下面一條與大排骨相連的瘦肉。

        2、臀尖肉,位于臀部的上面,都是瘦肉,肉質鮮嫩,一般可代替里脊肉。

        3、坐臀肉,位于后腿上方,臀尖肉的下方臀部,全為瘦肉。

        4、五花肉,為肋條部位肘骨的肉,一層肥肉,一層瘦肉夾起的。

        5、夾心肉,位于前腿上部,質老有筋,在這一部位有一排肋骨,叫小排骨。

        6、前排肉,又叫上腦肉。背部靠近脖子的一塊肉。

        7、奶脯肉,在肋骨下面的腹部。結締組織多,均為泡泡狀。

        8、彈子肉,位于后腿腿上,均為瘦肉。

        9、蹄膀,位于前后腿下部,后蹄膀又比前蹄膀好。

        10、脖子肉,又稱血脖,這塊肉肥瘦不分。

        11、豬頭,宜于醬、燒、煮、腌,多用來制作冷盤。

        12、鳳頭肉,這個部位肉質細嫩、微帶脆、瘦中夾肥。

        13、眉毛肉,這是豬胛骨上面的一塊重約一斤的瘦肉,肉質與里脊肉相似。

        14、門板肉(又稱梭板肉、無皮坐臀肉),肥瘦相連,肉質細嫩,顏色白,肌纖維長。

        15、蓋板肉,連結秤砣肉的一塊瘦肉。肉質、用途基本跟秤砣肉相同。

        16、黃瓜條,與蓋板肉緊密相連。肉質、用途基本跟秤砣肉相同。

        17、腰柳肉,與秤砣肉連結的呈條狀的肉條。。

        18、頸背肌肉(簡稱1號肉),從第五、六肋骨中斬下的頸背部位肌肉。

        19、前腿肌肉(簡稱2號肉),從第五、六肋骨中間斬下的前腿部位肌肉。

        20、大排肌肉(簡稱3號肉),在脊椎骨下約4-6cm肋骨處平行斬下的脊背部位肌肉。

        21、后腿肌肉(簡稱4號肉),從腰椎與薦椎連接處(允許帶腰椎一節半)斬下的后腿部位肌肉。

        頂一下
        (0)
        0%
        踩一下
        (0)
        0%
        337p粉嫩胞人体高清视频
          1. <p id="x8kb2"></p>
          2. <acronym id="x8kb2"></acronym>